我喜歡帶著傳統底片相機到處拍攝紀錄同時期的產物和街景,因為它們的本質「無需復、即是古」。可是,在台北要能找到這種地方並不容易,所幸位於北投區尚有一處被完整保留下來的眷村,名為『中心 新村 Heart Village 』。
這次使用1960年代生產的 Rolleiflex 3.5e 搭配一捲 Kodak Portra 400(120)作為影像紀錄的媒介,要來一探同時代的眷舍映像。
中心新村:溫泉、醫療多元的聚落
① 全台唯一的溫泉軍醫眷村
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這處眷村,是全台唯一的溫泉軍醫眷村,原有的眷戶均為醫院員工眷屬。緊鄰著三總北投分院是日治時期為傷兵療養的地方,後期為國軍精神專科醫院。
現場展出的設施可見當時的醫療資源並不發達,僅有一張病床、聽診器、探照燈、藥水、棉片…等簡易的醫材用來救治大部分的病患,需要高度仰賴醫生的直覺與判斷能力。
② 日式木造豪宅與土角厝
常見的眷設約分為兩類:① 日軍遺留的日式宿舍 ② 眷戶自建的眷舍。
前者主要為木造建築,建築工法具有高度的水準,後者則相對克難,建材多半來自就地取材,將泥土、藺草、稻殼、粗米糠…等混合成塊,經歷曝曬水份蒸發後成了「土角磚」,再將它疊砌成牆面並搭配瓦片、茅草相嵌成屋頂,一間『土角厝』就此誕生。
這裡的眷舍種類相較多元,融合了前期日軍遺留的日式宿舍、中期由婦聯會增建的木造石綿瓦舍、後期則有村內居民自建的眷舍,行經廊間仔細觀察,部分斑駁的牆面多處有泥塊脫落的坑洞,而坑洞中可見夾雜藺草與稻殼的痕跡。
④ 縫紉機
在當時,一件衣服需要從買布、丈量、打版、剪裁到縫紉一條龍式的包辦,縫紉很少被端上檯面尊稱為一項專業技能,比較像是一種「生活本能」,經濟能力稍好的家庭或許有縫紉機輔助,家境一般的人家大多依靠徒手縫補,偶爾還得要承接一點家庭代工來分擔家計。
③ 灶咖
最後一站來到廚房,我一直認為廚房是房子的靈魂,無論以何種形式建造,都能聯想切菜時砧板的清脆音頻與甩動鍋子噴出絡繹不絕的火花,腦裡也跟著浮現大火快炒的姿態顯得相當熱鬧。
檯面是用紅磚堆砌而成再貼上方磚,灶台周遭都會預留與腰等高的「ㄇ型空間」好放置瓦斯桶。由於小時候曾在鄉下使用過需要劈柴來燒的「雙孔紅磚爐灶」所以我認為這種廚房在當時還算先進。
The End
由於一捲120底片搭配6X6片幅只能拍攝12張,有的因為曝光不足、有的則是貪心重複拍攝導致最後底片不夠,因此有部分場景沒有完整的呈現出來。
底片拍攝要等待沖洗出來才會知道成敗,錯過的也只能讓它錯過了!我想,這也是只帶一捲底片去旅遊的迷人之處,反而多了些心思投入在旅行的當下。
最後,若有來北投泡溫泉也推薦來這裡看看,不定期還有搭配市集聯合展出,除了免費入場參觀還有附設情境式的解謎遊戲可以體驗,讓你更能融入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中。
※ 詳細資訊:官網 、Google Map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