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『Benˇ 咚~』(便當的閩南語) 從前熟悉的叫賣聲早已在月台間成了絕響,近十幾年間探索各地招牌高掛50元、65元甚至早已漲到百元的鐵路便當,但怎麼吃都不對味,直到走了趟阿里山的奮起湖才找回了記憶。
來阿里山奮起湖就為了便當!

早期奮起湖車站是阿里山鐵路的重要樞紐,當地多為林務從事人員與外地來的遊客,只要有人煙的地方美食絕對少不了。
原是林務局當地管理處為員工準備的便當,後來委由奮起湖的商家供應並開始兜售旅客因而聞名至今。

這天因為工作冒著滂沱大雨的天氣狼狽的來到阿里山,先是到了奮起湖老街覓食,眼見幾乎沒遊客很是開心,但幸災樂禍的事馬上到來,因為許多店家要不是沒開門就是早早收了攤。


最後走到了老街巷尾瞧見一絲署光『雅湖 阿嬤の鐵路便當』似乎還亮著,上前詢問店家也即將要收攤,而當下只剩雞腿便當,由於長途奔波而來此刻肚子早餓得發慌,已無法猶豫的買回旅店享用。



便當底部先是鋪平粒粒分明的米飯,接著大把大把的依序放入筍絲、菜圃、高麗菜、鮮紅的豆枝、翠綠的龍鬚菜、滷蛋、香腸及滷雞腿。
菜色乍看下乾澀不起眼,但搭配起來卻奇妙好吃,尤其甜豆枝和龍鬚菜最下飯,每口都能感受到米飯越嚼越香甜的韻味。大概有好大段時日沒嚐到像這樣欲罷不能一口接一口的便當,吃到見底時還能聽見筷子刮竹片盒清脆的聲響。
與福隆鐵路便當相比如何?

菜色豐富程度雖然相差十萬八千里,但同樣吃的都是「鐵路便當的滋味」。
鐵路便當的滋味魅力何在?
與傳統排骨便當、自助餐店相較之下,同樣都是便當性質卻截然不同,不同之處經認真的品嚐思考後心中得到了答案。
① 口感濕潤與乾爽的區別
早期鐵路便當為避免食材變質通常是由當地店家製作,配菜大多使用較能在常溫下放置的食材與容器,盡可能讓食物乾爽為主。
- 主食:乾爽清甜的米飯是主角,不淋醬汁避免增加水份加速腐敗。
- 主菜:滷製品居多,如:滷排骨、雞腿或偏瘦的滷肉。
- 配菜:滷蛋、豆乾、醃蘿蔔、豆枝、甜酸菜、香腸。
- 容器:木片盒、紙盒,較吸濕透氣。
② 吃便當情境的區別
雖然現在市區都能輕易吃到,但要在市區中輕易吃到那可真沒意思,吃鐵路便當需要搭配當下環境跟情境才對味,尤其在山林中行駛的區間車,面對面的雙排座位,各自望向對面窗外的風景一邊吃著手裡的便當,有人是開心出遊的、有的則是辛苦工作了一段日子要返鄉的人,都是滿懷不同期待的心情在吃著,我想這就是鐵路便當魅力所在。
店家資訊
你好,我是巴那那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常來我的部落格和YOUTUBE逛逛,我會不定期上傳更多自以為有趣的事。